随着股市不断冲高,投资股市的基金也同步进入了空前热销的阶段。10日,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100亿限额发行,一天内竟引来了900亿资金“哄抢”,购买者最后能够买到的比例仅在11%左右。而在新基金发行供不应求的同时,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基金崛起
银行理财产品风光不再
“连大爷大妈们一进门就直接问有什么基金卖,我们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根本不能和它们比。”建设银行华兴分理处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,就在一年前,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还受到了储户们的追捧。但在一年后,在股市赚钱效应的刺激下,现在大家都转去追捧基金,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少有人感兴趣。
“我们的理财产品本利丰信托理财预计的年收益率为3.85%,相比一年期银行存款利息已经很高了。但从春节前开始卖,一个星期内只卖了300多万,要是去年这个时候怎么也会上千万。”农业银行总府路一营业点客户经理表示:“由于很难卖,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甚至已经取消了销售计划。”
“去年买基金,很多一年的收益翻了番,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,一年最多不会超过20%吧,一对比,买基金肯定划算些。”上周刚申购了3万新基金的王先生说出很多人不买银行理财产品,改买基金的原因。
留住客户
银行不断提高预期收益
面对基金收益率的不断提高,为留住理财客户尤其是高端理财客户,银行只有不断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,甚至银行间也不得不打起了“价格战”,并不断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。
目前在一些银行的营业大厅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语:某某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保本,预期最高收益率12%、21%……与去年不到5%的年收益相比,银行的理财产品被迫向外宣称将获得数倍于以前的收益。
2006年12月,中信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“中信理财—基金1号”,委托期为12个月,预期收益率高达25%,创下2006年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的最高纪录。而在前几年,以1年期理财产品为例,在不保本和不保收益理财产品中,平均年收益率只能达到3%左右;即便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信托计划等理财产品,其平均年收益率也在10%以下。
收益悬殊
理财市场格局发生巨变
新基金的热销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滞销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愈演愈烈。
一年前,银行系理财产品对外的宣传主题是规避利息税。一个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只要预期收益率高出银行的存款利率,投资者就会踊跃购买,往往一些年收益率只在3%-4%的产品还能获得热销。
仅以建设银行为例,该行在2005年—2006年推出了“利得盈”人民币理财系列产品,正式发售第一期“利得盈”人民币理财产品时,该期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欢迎,全国20亿额度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销售一空。
“当时抢购利得盈的场景和现在抢购基金的场景简直是一模一样。”建行华兴分理处工作人员回忆说:“尽管当期产品预计最高到期兑付年收益率只有3.15%,但购买的市民仍旧很多。”
去年以来,随着股市不断冲高,前几年默默无闻的基金收益率开始迅速增加,理财市场格局也同步发生巨变,基金全年平均翻番的收益使大量的资金开始转投基金。银行理财产品过去很有吸引力的3%-4%的年收益率,在基金巨增的业绩面前黯然失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