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职员:三餐不凑合
晓豫大学辅修经济,出于“专业敏感”,涨价刚露出点苗头的时候,她就开始酝酿省钱计划了。“有人说,肉价涨了就不吃肉;生活成本高了,就勒紧裤腰带,这不对啊,吃还是要吃的,玩还是
要玩的,就看你怎么用不涨的薪水应对上涨的物价了。”
晓豫在这家IT公司才干了一年多,月收入3000整,除去房租、水电、贴补父母,能供她活络的也就1500元。
伙食费始终是生活开支的大头,一天三餐,哪一顿都不能凑合。
早餐最“超值”了。上班路上,在地铁徐家汇站下车,10分钟步行途中,总会有促销人员往你手上塞赠品。有时是一小杯咖啡或茶饮料,有时是单片装的饼干,有时是一包餐巾纸。运气好的日子,左手一杯咖啡,右手一份糕点,能有个八分饱,这一顿就算对付过去了。
周末也有免费的早餐可蹭。“去家里附近的大卖场逛逛,熟食部、面包区、冻品区,还有果蔬区,里头有不少试吃的东西,这来一样,那来一样,营养还很均衡呢。”
午餐是最让人头疼的。照习惯呢,是叫外卖。可每家的盒饭都在涨,动辄就是十几元一份,6块钱的米粉虽然便宜,可架不住天天吃。晓豫下了狠心——带饭。今天酱爆茄子,明天蒜蓉空心菜,后天尖椒牛柳,偶然再来一份罗宋汤,用微波炉一转,和外卖一样香味袭人,每月还能省下两三百呢。
荤素搭配量又足,看得同事们好生羡慕。“有人会在我碗里蹭一口,还有人和我商量,让我多做一些,他们付钱向我买。哈哈,这不成搭伙啦。正好也锻炼一下自己的手艺。”
带饭不算,晓豫还在办公室里引领了自带饮料的潮流。一上班,从手袋掏出2.0L的饮料瓶,瓶底铺满了玫瑰、枸杞、菊花。直奔饮水机,泡他满满一瓶。入夏以来,她早上一大瓶,下午一大瓶,临走还得一大瓶,“喝到睡觉刚刚好,省得我回家再开煤气烧开水了。”更让她得意的是,自从戒了“统一”“星巴克”“可口可乐”,每个月都能省下五六十。
在家料理晚餐,虽是晓豫的强项,可“这不代表我就不在外头吃东西了。”晓豫的钱包里收着厚厚一叠纸,不是报纸上登的折扣广告、就是从“酷蹦”上剪下来的优惠券。打开电脑,“收藏夹”里还存了不少下载打折券的链接。
最近,她正集中火力“攻打”一家连锁快餐店。按正常价格,一份汉堡加一份中薯再加一杯中可乐,18到20元。可凭优惠券,只要汉堡加可乐,12到 15元就能搞定。她还成了一家炸鸡小店的常客,据说,那里的味道绝不亚于洋快餐,而且价格便宜,鸡翅16元/斤,折算下来一只鸡翅一块钱。
再节约,也会遇上推不掉的应酬。要是朋友买单,她会建议去母校附近的小餐馆,价格不贵,口味也不错。如果是她请客,她会把众人叫到家里来,花上100多块,就能搞他一大桌五颜六色、甜酸鲜辣,压轴的一锅靓汤总能博得满堂彩。
采访末了,晓豫骄傲地说:“不管物价怎么涨,我每个月还能省下三五百块钱存银行,和以前一样。”
御宅族:超市分类法
凌灵当年因为装修新居辞了职,这以后,就安心做起了“御宅族”,主要靠老公一万出头一点的月薪养家。有车贷、房贷,夫妇俩还想着要为小孩存下教育基金,压力还是满大的。
算下来,一天里最牵扯精力的就是搞定一顿晚餐,这也让凌灵无比怀念过去:“我上班那会儿,哪来时间做晚饭,吃顿饭开车开老远,吃一顿顶现在一星期的伙食费。”让她安慰的是,老公对她的厨艺赞不绝口,夸她做的菜干净又好吃,想吃什么就有什么。如今,这也涨那也涨,老公又加了一句:“还帮我省了不少呢。”
为了做出价廉物美的菜肴,逛菜场、逛超市成了凌灵的生活重心,其状“就像你们炒股票的人每天看大盘一样。只不过,股市越涨你们越开心,菜市越涨我就越伤心。”她无奈地笑笑:“猪肉涨得厉害吧,但不可能改吃全素吧。更何况,老公还是肉食动物,只好硬着头皮买呗!还有蔬菜、豆制品……每一样都涨一点点,可积少成多,每个月的开销至少增加了三四百。”
一大早和晚饭后,是凌灵全天最忙碌的时候,短短几小时要跑好几家超市,专挑促销商品下手。“早上是奔促销的蔬菜去,能比菜市场便宜不少,晚上主要是买打折的面包和水果,反正明天一早就送进肚子里去了,不怕它不新鲜。”
凌灵也曾是个文化青年,书桌上,小说堆得一摞摞的。可现在,小说都换成了超市的促销传单,凌灵一本本“研究”,积累了不少心得体会,“不同的超市有不同的特色,抓住特色采购,就能买到实惠。譬如,‘华联吉买盛’的生鲜食品品种多,‘易初莲花’就比较少,它的强项是冷藏食品;‘农工商’的副食品、牛奶、蜂蜜、鸡蛋、米、面之类的,卖得相对便宜;‘乐购’嘛,价格是便宜的,不过品牌太杂,不敢乱买;‘家乐福’的东西品质不错,就是贵;最好在‘麦德隆’办张会员卡,那里的日常用品比较便宜。最好少去便利店,一样的东西至少比大卖场贵一两块钱。”
菜市场不发促销传单,要在那里淘到便宜货,首先不能穿得太挺刮,不然容易被“斩”,其次要认准买家,比如水产就盯住一个老板买,时间长了,彼此熟悉了,省了侃价的麻烦,质量和分量也不用担心。
最便宜的,当然是批发市场。双休日,凌灵和老公开车去批发市场“约会”,次次满载而归,大有不把冰箱塞满誓不罢休的气势。“涨价多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以前都不敢想老公会开车陪我买菜的。现在,他的口味也改了,少吃猪肉,多吃鱼肉,对健康反而更好。”
高级白领:“乐活”也省钱
如果不是电视新闻轮番报道,Claire压根不知道食品涨价这回事儿。不是因为赚得多、不怕涨,而是“我这个人对价格不敏感,其实个人生活还是很节约的。”
Claire在公司的职位是传媒经理,在生活中则是标准的“乐活族”。她信奉的是,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物质资源的多少,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态度。
早餐很简单。Claire是半个素食者,所以全麦面包和蔬菜色拉就成了首选。面包是每天下班后,从办公室楼下面包房里买回来的打折品,“这可能是常年加班的唯一好处吧。”
很多同事依赖咖啡、烟酒提神,这些也曾是Claire的最爱。不过,自从决定“乐活”后,她居然慢慢戒掉了这些东西,改以大杯白开水解渴。“这么一来,的确帮我省了不少。以前喝咖啡,总是买最好的,烟每月至少也要一条,酒吧基本上是周末唯一的去处。一年在上面花的钱至少也有一两万。”
午饭通常都是工作餐。不过,每个星期至少有一到两天,她会自己带饭,菜色则自己喜欢改变。最近肉类涨价,她干脆不碰那些,选择豆制品或者绿色蔬菜。晚饭应酬很多,统统推掉是不可能的。只是在这种场合,她依然“乐活”的原则:不使用一次性餐具。
周末在家,Claire成了水果狂人。从不买反季节水果,是她的原则;去批发市场按箱采购水果,也是她的原则。满满一箩载回家,可以做色拉,也可以生吃或者榨汁,还是很实惠的。
Claire唯一不够“乐活”的地方是爱吃零食,“人总要有一些爱好,所以我不打算戒掉这个缺点。”她笑笑,拿出一只精致的小盒子,“不过我会废物利用,这些是零食的包装盒,可以用来装零零碎碎的小玩意。想不到吧,我厨房里的调味料瓶都是用这些瓶瓶罐罐改装的。还有那些漂亮的月饼盒子,可以做客厅里的收纳盒。”
省钱症候群
省钱,有人单打独斗,有人群策群力。省钱,成为许多人相识的机缘和理由。
■拼饭族所谓“拼饭”,相当于聚餐,几个成员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联系起来,搞美食DIY派对或者一同下馆子吃饭,可以轮流做东,可以均摊饭费。
在上海的某些网站,“拼饭”主题热火朝天,网友们发帖、点评,“拼”出了一张张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图。网友只要写明自己的口味、用餐时间、地点,并留下QQ号或MSN,“拼饭”的前期工作就完成了。“拼饭”好处,不仅在于省钱,还可以吃得更有营养,同时广交朋友。
■高校“蹭饭”族许多上班族论坛上都在热议去大学食堂蹭饭的话题。
“现在菜价飞涨,在办公室里叫饭,不同菜色平均都涨了2元到3元,而高校食堂原本就便宜,现在还维持原价,实在是太棒了!”高校食堂成了网上最受欢迎的“白领餐厅”,更有热心网友收集了上班族写的“吃饭心得”后结集成《高校吃饭攻略》,根据各个高校食堂的菜色、服务态度等标注“星级”,方便网友对全市的“高校食堂网点”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。
■食堂族某些大型写字楼内拥有食堂,身处于此的白领将自己用不完的食堂餐券进行转让。其他白领瞅准了这个机会,希望购买到这些食堂的餐券、饭卡等。这些餐券没有日期的限制,一般分为8元——15元不等的套餐,可以吃两荤一素加汤,或者面点加水果,还是比较实惠的。
■带饭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上班族们每天中午自带盒饭是很平常的事情。到了21世纪,这一现象又逐渐“复苏”。或是因为公司严格限制午餐时间,或是外卖饭菜不合口味,或是加上天气炎热,也因为食品、副食品涨价,自带午饭族的队伍不断扩容。每到中午,在一些公司的会议室,都可以看到白领拿出盒饭,交换品尝的热络场面。
■易食族食用油涨价,许多的人餐桌因此改变:油炸鱼改成清蒸鱼,麻油鸡改成白斩鸡……营养学家说,人体所需营养在日常食物中都能获得,趁食品涨价,大家正好可以回归少盐、少油、少糖、少淀粉的良好饮食习惯。与其吃得太猛,吃出一身富贵病,不如吃得清淡,荷包也不必大失血。还有,去超市采购前,最好把厨房的柜子、抽屉清理一遍,减少重复购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