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增量”拓展到“存量”挖角,愈演愈烈的房贷业务竞争,可能颠覆众商业银行业已确立的“势力范围”。
已于2005年在某国有商业银行办理按揭商贷业务的王海,近期正在考虑是否将他的住房贷款“搬家”。“和两年前相比,我的房子已经增值20多万元。我了解过,像我这种情况,如果把贷款转到某些股份制银行,可以放大贷款额度和年限,而且比目前的贷款利率还能略有下浮。确实很有吸引力。”王海告诉记者。
目前,像王海这样跃跃欲试于房贷“跳槽”的置业者并不在少数。不断推陈出新的房贷新品对置业者形成了足够的诱惑,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。
“由于历史原因和介入时机,国有商业银行在个贷市场形成了传统领先地位。对小银行来说,发展只有两条路。一是争抢‘增量’市场,受楼市宏观调控的影响,短期内这一块不会发生跨越式的发展。二是改变‘增量’市场,现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有加剧之势。”一位股份制银行的资深管理人员告诉记者。
按照这位业内人士的看法,兴起于去年的“非交易同名转按揭”业务,是搅动房贷“存量”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所谓“非交易同名转按揭”业务,是指在没有发生真实房屋交易的背景下,置业者将房贷业务从此银行转到彼银行。彼银行在对房产重新评估的基础上,一般会提高贷款额度或延长贷款年限,目前不少银行还为转来的客户开出利率下浮15%的优惠措施。据了解,由于“加按”和“省息”,这项业务很快便获得了部分客户的青睐。据深圳发展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,仅仅在该业务推出后的半个月,该行南京分行此项业务金额就达到近8000万元。
进入2007年,“转按揭”之风更有愈演愈烈之势。日前,上海一家名为华燕的置业策划公司公开打出“转按揭送大礼”的广告,表示正在与沪上中行、兴业的部分支行合作开办无交易转按揭业务。对他行“搬家”房贷,甚至给出一次性减免贷款余额3‰的优厚让利条件。
除“转按揭”外,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还通过其他不断推陈出新的房贷理财新品,意欲同大银行一较高下。如民生银行年后正式推出的房贷新品——按揭开放账户,可以满足客户既想提前还贷减轻利息,又想获得流动资金获取更高收益的需求。客户办理按揭开放账户后,可用拟购买的住房做抵押,向民生银行申请一个长期额度,在该额度内随时还款,以降低利息开支。当借款人再次需要现金周转时,则可通过该行的电子化渠道自助(自动)向银行申请贷款资金使用。再如兴业银行日前在全国范围内力推的“月供宽限期”,承诺向所有客户提供该特色服务,宽限期从每月固定还款日至当月月末,最长可达10天。在宽限期内任意时间还款都属于正常还款,不收逾期利息和罚息,也不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。此外,诸如“固定利率房贷”、“接力贷”、“双周供”、“贷款随借随还”等房贷新品,也不断出现和添加在小银行的产品服务单中。
“只要客户有相关需要,很快就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中。竞争是创新最好的推动力。”业内专家表示。
面对中小银行的频频发力,大型银行也不甘被动,纷纷迎战。2006年年底,房贷市场的“重磅炸弹”便是由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首先抛出。工行表示,将之前只针对VIP客户开放的免费优惠扩展到普通客户,由此在该行办理房屋商业贷款的客户可以享受到免担保费、免公证费、免保险费、免评估费的“四免”优惠。此外,农行、中行也分别推出各具特色的房贷新品以吸引和招揽客户。比服务,比特色,比品牌,比优惠,在房贷业务拓展过程中,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遵循着相同的游戏规则。
“形形色色的产品和服务加剧了房贷市场的竞争。特别是诸如‘转按揭’这样的产品,赋予客户重新自主选择服务银行的权利。加之其他产品与服务的催动和分化,房贷市场可能面临二次洗牌的格局。”上述人士告诉记者:“不论从哪个角度看,这都是好事。无论是中小银行挑战旧秩序,或是大银行力图维护优势地位,都能带来产品和技术的进步,同时也能让利于消费者。” |
|
|
|
|